一河通南北,千载连古今。9日,记者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获悉,该博物馆结合馆藏文物、展览内容和观众意见,对“国运泱泱——隋唐大运河文化展”基本陈列的文物展品进一步丰富,新增隋代白瓷罐、三彩七星盘、带字板瓦等二十余件文物提升展陈效果,力求更好讲述大运河的故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这些走出库房的文物,有哪些特别之处?记者带您看一看——
●唐代四出草叶莲花方砖
这块方砖出土自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,长和宽均约36.5厘米,厚度约7厘米。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,展出有隋唐时期的瓦当、板瓦、脊饰等多种建筑构件,这块方砖为游客了解当时的建筑又打开一扇窗口。
细看砖面浮雕,可以发现上面均匀分布着若干小方格,方格内的纹饰如一片片有规律的草叶。现场工作人员介绍,唐代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阶段,因为官方主持的建设工程规模宏大、数量较多,因而遗存各种建材较多。以唐砖为例,大致可以分为纹饰砖、素面砖、铭文砖三个大类,花卉纹、莲花纹方砖一般比较精美,多出土于大型宫殿遗址中。
此次新增的文物中,还有一件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出土的唐代带字板瓦,它残长20.5厘米,残宽19厘米,厚1.5厘米。板瓦正面可以看到一个磨角的长方形印戳,约长6.1厘米、宽3.3厘米,上面隐约可辨“贡内”“官瓦”等字样。这类带字的板瓦常出自宫城区,据文献记载,这是为保证皇家工程质量的一种举措,即在砖瓦上刻上制作者、建筑者或监工的名字,出了问题,严查相关责任人。
●隋代白瓷罐
这件出土于涧西区的隋代白瓷罐,是隋代文物中的精品。它高27.5厘米、宽约21厘米,罐体造型饱满端庄、优雅古朴,是当时瓷器烧制工艺水平的见证。工作人员介绍,相较于两晋和南北朝时期,隋朝的白瓷制作技术更加成熟,此时的白瓷胎质洁白细腻,釉质匀净光润,器型也更加丰富。
陶瓷器运输量大且易碎,水运是更合适的运输方式。隋唐时期,各地出产的瓷器通过大运河运往南北各大城市,满足了大都市对于陶瓷器的需求。隋唐洛阳城中出土的大量尊、罐、瓶等青瓷、白瓷和三彩器,来自当时的越窑、邢窑、巩义窑、相州窑等各地名窑。
●唐代三彩七星盘
这套出土自洛龙区的三彩七星盘釉色完整,茶盘直径约14厘米,整体高3.7厘米,据推测,也曾是隋唐时期大运河往来运输的流行器具。
在唐代,饮茶已蔚然成风,且注重礼仪、讲究茶器。有专家认为,三彩七星盘是宫廷茶具的代表,七个小盏置于茶盘之上,盘底平、边缘浅,盏可平稳放立,既取饮方便又不易存污垢,便于清洁擦拭,同时兼具美观。如果您感兴趣,不妨到现场一探究竟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智慧 通讯员 曹琥 杨浩烨 文/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