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2月,《贵州省推动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出台,把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,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煤矿“六个一批”分类处置,推动煤炭产业规模化、智能化发展。
煤炭产业是贵州重要支柱产业。然而,煤炭产业基础薄弱,煤矿“小、散、弱”等问题依然存在,制约着贵州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。推动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,对加快培育和释放煤炭优质产能,稳步提升煤矿安全保障和生产供应能力,具有重要意义。
规模化解决煤矿“小散弱”
(资料图片)
“干煤矿难,干好煤矿更难。”有着28年煤矿生产建设经历的周炜光,是贵州金沙龙凤煤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、总经理,他对贵州煤矿建设发展有着深刻理解。
2015年10月,金沙龙凤煤业有限公司龙凤煤矿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山洼里开工建设,项目建设规模240万吨/年,其中一期工程120万吨/年,2021年11月实现联合试运转,2022年5月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转为生产矿井,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目标,并于当年通过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验收。
建设规模420万吨年的金沙龙凤煤矿,一期项目120万吨年,2022年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产。陈振忠 摄
说到煤矿规模化发展,周炜光表示,公司将根据目前井田内煤矿建设情况,结合区块的勘探程度,将整个井田统筹规划为三个块段。一块段生产规模240万吨/年,其中,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,二期工程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。二、三块段拟分别新建规模90万吨/年矿井,届时,整个龙凤矿区煤矿规模将达到420万吨/年,可实现煤炭从地面直接向黔北电厂供煤,满足黔北电厂电煤需求。
金沙龙凤煤矿智能综采工作面。陈振忠 摄
“等不得,也等不起。”周炜光说,在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机遇下,金沙龙凤煤业有限公司将加快煤矿规模化、智能化发展。
作为贵州省大型骨干煤矿,贵州盘南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/年。2022年该公司生产原煤266万吨,利润完成年计划的167.8%,创公司历史最好水平,预计到2026年达产。
贵州盘南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年煤矿,2022年煤炭产量和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。张朝军 摄
目前,贵州30万/年吨、45万吨/年规模较小煤矿数量占比超过70%,规模总体偏小。《实施方案》提出,推动煤矿规模化发展,重点在于提升单矿规模,核心措施就是实施新建一批、技改一批、提升一批、整合一批、盘活一批、淘汰一批“六个一批”分类处置。到2025年,全省60万吨/年以上生产煤矿产能占比将达到70%以上、产能2.5亿吨/年以上,原煤产量1.8亿吨;到2030年,生产煤矿平均产能达90万吨/年以上,产能3亿吨/年以上,原煤产量2.4亿吨。
智能化助推煤矿减人提质增安
在贵州新田煤矿,员工入井有了智能手机,固定场所无人值守、机器人巡检成为现实,智能掘进、智能采煤让一线员工走进控制室,远离危险场所。5G、WiFi网络和AI摄像仪、UWB精准人员定位让安全管理、调度指挥更高效、更精准;先进的地质保障技术、瓦斯模态趋势分析技术、多源瓦斯突出预警技术等的运用,对瓦斯的精准防治提供了更多的智能支持……
新田煤矿是贵州省首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,其智能化建设取得6个方面显著成效:实现了系统间跨越专业联动、超限值联动,矿井生产更安全可靠;实现固定岗位、采煤工作面、综掘工作面大量减员;原煤产量由原来的6万吨/月提升到10万吨/月;实现了矿井所有数据资源共享;吸纳、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;矿井实现透明化、集成化管理。
山脚树煤矿“复杂地质条件煤矿辅助运输机器人”试运行。王朝阳 摄
走进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脚树煤矿智能化监控数据中心,巨大的显示屏上地下数百米采煤、掘进、通风、机电、运输等环节运行数据一目了然,工作人员通过5G无线通信系统试运行,实现了井下与地面视频语音通话。
山脚树煤矿是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之一,也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“复杂地质条件煤矿辅助运输机器人”项目实施煤矿之一。目前该矿已实现了综采、综掘和辅助运输智能一体化。
“前两天,我们实施的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‘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辅助运输机器人’项目已通过了科技部中期验收,实现了机车和单轨吊无人驾驶、自动避障。计划今年10月份验收地面操作。”山脚树煤矿总工程师袁益平高兴地说,现在一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上,每小班生产人员由原来14人减少到现在的7人,单月最高可推进180米,单月生产原煤8至10万吨,劳动生产率大大增强。同时还提高了安全系数,降低了人工成本,职工的收入也有所增加。
山脚树煤矿智能综采工作面。李志明 摄
“山脚树矿智能化建设项目完成以后,将实现全矿井智能化全过程管控,综采面、综掘和辅助运输智能一体化在地面控制室集中控制,达到安全、高效、低成本的目标。”袁益平对此信心满满。
近年来,贵州大力实施煤矿机械化、智能化升级改造,出台全国第一个煤矿智能化建设、验收标准、建立综合管理体系。累计建成投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55个,启动4个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。
贵州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认为,由于思想认识、建设进度、技术水平有差距,与先进省(区)相比,贵州煤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、科研能力较弱、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。因此,必须强化顶层设计,坚持示范引领,统筹推进、分类施策。
《实施方案》提出,加快推进机械化、智能化升级改造,推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5G等新技术与传统采矿技术深度融合,推动实施智能煤矿建设示范工程,建设一批综合机械化、采掘智能化矿井。到2025年,煤矿基本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,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占比65%以上,累计建成智能煤矿50处以上。到2030年,煤矿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,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占比90%以上,基本实现智能化采掘作业,累计建成智能煤矿100处以上。
贵州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随着贵州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加快推进,将实现煤矿由“高危生产”向“本质安全”转变、由“劳动密集”向“技术创新”转变、由“传统开采”向“智能开采”转变,从而实现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文/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东
通讯员 李海波 刘坤伦
编辑 罗镇武
二审 王浩
三审 王亚玲